您好,欢迎访问贵州克林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!
以中医经络为据,洞悉太极拳理

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,与太极拳一样,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体的文化留存。

实践证明,练习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康与预防疾病的手段,功能也非常明显。因此,太极拳在养生方面与中医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,这种共通使两种文化联系在一起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。

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说,气被视为生命之本源,是构成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。《 庄子? 知北游》 云:“人之生,气之最也,聚之则生,散之则死。”《 灵枢? 天年》 云:“人之始生,何气筑为基,何立而为?以母为基,以父为?”气血二者的关系是,气为血帅,血为气母。气为阳,血为阴,气与血有阴阳相随、互为资生、互为依存的关系。

太极拳的练习非常注重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,起吸落呼,通过调吸吐纳和肢体运动相结合,加速气血在体内的运行速度,使营养物质通过气血传送到身体的各个所需部位,起到通络活血,淤滞散去,百病皆除的良好效果。

中医学认为,经络是人体运行的通道,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。起沟通内外、贯穿上下、联系左右、网络周身的作用,将外在筋、脉、肌、皮、五官、九窍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等连成统一的有机整体。

太极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络运行活动。太极拳运动主要是对经脉进行内部按摩,而按摩的健身效果是众所周知的。

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,经络,“外络于肢节,内属于脏腑”,是人身气血运行的通路,“经络阻隔、则气滞血淤”。人体经络的循行,十四正经(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)和七经八脉都呈现着圆的循环,即使是卫气的独行循行.也仍是呈圆道规律。白昼于平旦从目起始,序经足太阳膀眺经、手太阳小肠经、足少阳胆经、手少样三焦经、足阳明胃经、手阳明大肠经,成为一个大圆道。夜行于阴,即肾、心、肺、肝、脾、肾的圆周。六腑为阳周,五脏为阴周,两个圆周通过跷脉自肾至目相连,昼夜交替,保卫着人体外表和内脏诸多生理功能的正常化。

在太极拳的练习中,其动作与经络和五行也是相对应的,如:

掤一五行中属水一肾经,

捋一五行属火一心经,

挤一五行属木一肝经,

按一五行属金一肺经,

挒一五行属土一脾经,

採一五行属金一大肠经,

靠一五行属木一胆经,

肘一五行属土一胃经。

太极拳中的云手、坐腕或其它旋臂动作,对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可起到刺激作用;下肢的屈伸、弓步乃至整个身体的下沉,对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可起到刺激作用,从而可畅通全身十二条经脉,同时可有效刺激脚底心、脑、肺等脏腑的反射区,对预防心、脑血管病十分有益。

金鸡独立可引血下行,引气归元,将气血收于肝经的太冲穴、肾经的涌泉穴和脾经的太白穴,使肝、肾、脾的功能得以快速增强,对于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颈椎病有显著疗效。

圆裆可自然疏通任督二脉。裆在会阴穴两侧,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,会阴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相对,是习练“小周天”的循环通道。

呼吸可牵动胸腹运动增强,对任脉起到刺激作用,因任脉统管全身之阴经,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,故可对各阳经起到促进作用,同时可使肺脏排出大量浊气,吸入较多的氧气,通过“吐故纳新”,加速新陈代谢和提高肺脏功能。

转腰可刺激督脉,督脉贯脊于肾,督脉两侧又是膀胱经通过的地方,膀胱与肾经相表里,在畅通膀胱经的同时亦可畅通肾经,起到补肾的作用。

因此,了解人体经络循行运转规律,了解经脉的定义、分布、走向、功能、表里及五行关系,以经络为据,洞悉太极之理,对于提高习练太极拳的主观能动性是有裨益的,可加深对太极拳拳论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