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贵州克林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!
研学旅行,为什么会渐渐火起来???

中航研学之旅

“研学旅行”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,而且4月13日(河北教育发布)发布了石家庄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课程。

研学旅行不是“春秋游”,不是少数优质学校的特权,也不能是学校课堂的”搬家“研学旅行需要”知行合一“。

海外夏令营、名校一日游‘、文化体验……暑期将至,研学旅行进入旺季,五花八门的研学课程让家长和学生看花了眼,什么是真正的研学旅行,学生能从研学旅行中收获什么?由敬德书院、中国教师报、《中国教师》杂志社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、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,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“中国教师·敬德会讲”本年度第三次会讲在敬德书院举行,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,著名科学家、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,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与校外教育处调研员荣雷,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连保军,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峡,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颍惠,清华附中副校长白雪峰等共同围绕“知行合一与研学旅行”主题展开讨论。

给孩子显现自己的机会

“许多学校一开始听说‘研学旅行’时,就把它看成像‘春秋游’一样简单,但我想说的是,研学旅行不同于‘春秋游’活动,更不同于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活动,它不是少数优质学校的特权,也不是学校课堂的‘搬家’。”曾经主持过研学旅行相关课题的高峡说,研学旅行注重集体性,强调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与同伴相处的真实机会,过一种真实的集体生活,让眼、耳、鼻、手、脚、脑等“动”起来,从而学会生存生活,学会做人做事。

在高峡看来,研学旅行在注重集体性之外,还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,能够给予孩子们更丰富的体验感受,这是家庭和学校课本不能给予的。“在研学旅行当中,教师应该倡导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,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,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”。

生产车间
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但路该怎么走才最好?考验着学校和教师。今年74岁的王渝生实地体验了一把“研学旅行”向导的角色,今年初,他首次以研学旅行团中“学者向导”的身份,参与前期策划、设计线路,带领孩子们去意大利进行了一次特别的科学革命之旅。会讲现场,王渝生的激情分享,不时引发与会者的阵阵掌声。

“研学旅行,简单地说就是学什么、如何行。前期要做好充分准备,设计好路线,去看看这些事、这些人,去领略他们的精神和品质,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。”王渝生说。

“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,思维可以改变世界。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什么?就是开阔我们的眼界,通过开阔眼界,使我们的思维更开阔。”顾明远一语道破研学旅行的价值所在。在他看来,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,但仅有课堂是不够的,我们要走出课堂,走出学校,走向社会,要让学生了解世界,了解社会。“一些教师提出把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有计划、有目的地来实施。在我看来,不能局限于课程,在课外活动里也应多渗透研学旅行的内容,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。”

对此,吴颍惠高度赞同,在她看来,研学旅行是一种课程,但它一定要有别于学校内部的课程,“研学旅行课程特别强调开放性和生成性,无论我们研学课程设计得多么完善,多么严谨,一定不要忽视它的开放性和生成性,否则我们就只是把学校课程搬到了野外,搬到了社会”。为此她特别提醒,研学旅行并不是回避玩,不是不能谈玩,“孩子们就是去玩的,在研学过程中轻松地学,自由地学,这样才能保证研学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,才能保证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相互畅通”。

事实上,已经有许多学校、教师在进行这样的探索,在本次会讲的“实践展示”环节,清华附中的王田、唐中云、王敏等三位教师现场分享了他们课内课外如何在“行走”中获得新知、在“行走”中促进成长的经历。无论是“诗画江南·文脉千年”浙江线,“溯源古皖·寻梦徽州”安徽线;还是“历尽蜀道·品韵天府”成都线,“塞上江南·神奇宁夏”宁夏线,学生们细细品味那些穿越千年、历尽磨难保留下来的石刻,感受那些耐人寻味、感人至深的故事,学到了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,感受到了师生、同学间的友爱,收获了自我人格的成长和完善。

“推动研学旅行,靠一两所学校是不够的,需要各方面的配合,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把研学旅行做好,把我们的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。”顾明远说。

现在石家庄栾城航空工业通飞华北公司,向青少年推出航空研学,像飞机模拟器、无人机表演、模型拼装、飞机制造车间参观等等

孩子和家长一起拼装模型

孩子开飞机

模型瓶装完成

体验飞行员叔叔驾驶飞机